媒体聚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媒体聚焦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三友集团“吃干榨净”每一滴海水价值

  渤海湾畔,浪潮奔涌。这方孕育无限生机的蔚蓝之地,正焕发出向新向上的蓬勃力量。唐山三友集团瞄准“向海图强”目标,以海为媒、依海而兴,通过构建资源循环、上下游协同的完整产业链,演绎着从传统盐化工企业向现代海洋化工新材料企业的精彩蜕变,更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展现了国企担当,绘就了一幅“依托海洋、延伸链条、多元融合”的生动发展图景。
  三友集团实施浓海水综合利用项目,降低氨碱法纯碱生产中原盐成本
  看区位优势——向上布局,筑牢产业发展基石
  纯碱产业是三友集团的主导产业之一,集团所采用的氨碱法生产工艺高度依赖原盐。凭借临海原盐资源丰富的优势,三友纯碱一度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然而,随着产能持续扩大,本地原盐产能不足,开始大量依赖外部采购甚至进口,不仅推高了生产成本,也给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
  面对这一挑战,三友集团积极思索破题之路:靠海吃海,能否进一步向海洋挖掘资源潜力,探索以海水替代原盐的新路径?
  为此,集团果断向上游布局,筑牢资源保障,谋划启动浓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为纯碱产业打造可靠的“蓝色粮仓”,并将项目落户在浓海水资源丰富的曹妃甸。而此地与纯碱生产基地所在的南堡开发区相距仅约50公里,区位相邻、运输便捷,极具协同优势。
  总投资52亿元的浓海水综合利用项目,以海水淡化后产生的浓海水和普通海水为原料,生产出的精制浓海水可替代原盐,并通过管道直接输送至纯碱生产装置,实现了原料的稳定、低成本供应。
  “以往采购原盐需经过运输、破碎、溶解等多道工序,成本高、效率低。如果直接使用精制浓海水,不仅省去了中间环节,综合成本也大幅降低。”纯碱公司三级专家兼生产技术部部长马宝军算起了经济账。这种创新模式既降低了纯碱生产成本,又为浓海水综合利用项目带来了稳定的下游市场,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循环。
  看动能转换——向下延伸,释放蓝色资源潜力
  在向上布局的同时,三友集团紧紧抓住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机遇,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蓝色经济产业链”。
  钠离子电池及电池级碳酸钠项目正是三友集团深耕海洋资源、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该项目通过技术攻关将纯碱公司生产的普通纯碱升级迭代为高附加值的电池级碳酸钠,产品纯度达到了99.9%。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内首条规模化电池级碳酸钠产线,年产能达10万吨,可供生产约130万辆钠离子新能源汽车。同时,与钠电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了钠电储能系统应用示范项目,形成了一条从基础原材料到储能系统的全产业供应链条。
  钠离子电池及电池级碳酸钠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力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优化了产品结构,助力三友产品成功进入新能源供应链,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近年来,海上风电、海洋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储能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三友集团的电池级碳酸钠将直接服务于新能源储能产业,形成了“海洋资源-新能源材料-清洁能源”的完整闭环。
  三友集团电池级碳酸钠项目立体库房
  看业态新生——多元开拓,古老盐田焕发新活力
作为集团旗下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位于海港开发区的三友盐化始终担负着为集团输送原盐的重任。在为主导产业继续做好原料资源支撑的同时,三友盐化不断深耕盐田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出了“风、光、盐、养、游、化”综合立体发展新模式。
  三友盐化不断深耕盐田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出了盐、养、溴“三位一体”的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
  高效利用海水资源,在广袤盐田中同步发展卤水提溴、海水养殖等产业,形成了“制盐不愁溴、溴强带动盐”的良性循环,极大提升了单位海域面积的经济产出和生态效益。与大型能源央企合作开展的光伏项目,奋力打造“绿电+化工”新样板。立足独特的盐田风光和悠久的制盐文化,积极拓展“工业+旅游”新业态,开发盐田观光、科普教育等特色项目,让古老的盐场焕发新的魅力,成为传播海洋文化、提升综合效益的新窗口。
  这种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打破了传统盐化产业单一的生产格局,实现了海洋资源利用最大化,走出了一条依托自身优势、提升综合效益、探索转型升级的创新之路,展现了老产业萌发新芽的无限生机。
  向海图强,链上发力。三友集团通过筑牢资源根基、加快动能转换、强化融合创新,成功构建了一条脉络清晰、韧性十足、价值跃升的海洋经济产业链。

冀公网安备 130209020001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