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盐收获的时节,在唐山南堡经济开发区南堡盐场,扒盐机轰鸣声不断,运盐车穿梭奔忙,传送带运转不停……一座座“盐山”犹如宝石一般,镶嵌在270平方公里的盐场上。
这里是亚洲最大的海盐生产场。海水从结晶成盐起步,不断向下游延伸,衍生出一条条海洋化工循环产业链条。
海盐,是海洋化工的“粮食”。近年来,南堡经济开发区依托海盐资源优势,坚持“链”上发力,不断发展壮大海洋化工产业,凭借域内唐山三友集团等80余家工业企业,构建起上游“海盐生产”、中游“两碱一化”、下游“氯气综合利用”的海洋化工循环产业体系,推动海水循环高效利用直至“吃干榨净”,让老盐滩变身“金土地”。2023年,该经开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87亿元,为历史最高;“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营收入达410亿元。
配套衔接,实现产业循环发展
4月19日,三友集团多个项目建设工地一派繁忙。
“我们正在建设的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精细化工、电池级碳酸钠3个项目,全部被列为2024年省重点项目,总投资360亿元。”三友集团规划发展中心主任姚志祥介绍,这些项目都是该企业在海洋化工领域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
在南堡经济开发区,三友集团是海洋化工产业的龙头企业,在海水中“掘宝”已有20多个年头。
1998年成立的三友集团,是当地第一家大型企业,以海盐为基础原料,不断做大做强产业,全国首创“两碱一化”(纯碱、氯碱、化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氯碱被称为‘两碱一化’循环经济的中轴。”姚志祥说,氯碱公司生产的烧碱产品是化纤公司的原料,氯碱公司生产PVC过程中产生的废电石渣浆又可以用于纯碱生产。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三友集团走出一条产业配套衔接、废物综合治理、资源梯级利用、环境清洁友好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每年循环经济创效7亿元。
如今,三友集团大力实施“向海洋转身、向绿色转型、向高质量发展”的“三转战略”,积极构建“三链一群”产业布局,即完善“两碱一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有机硅新材料产业链,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链,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双新”战略产业集群。
在南堡经济开发区,三友集团“三链一群”产业布局,成为下游众多产业发展的基础。
从一个厂区出发,一条条管道或密织成网,或凌空飞架,向不远处的另一个厂区延伸……在南堡经济开发区,时常看见连接不同企业厂区的管道。
“这是一座座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桥梁。”南堡经济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缐立峰介绍,企业间物料相互支撑、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协调联动,成为园区最鲜明的特色。
拿出一张产业链示意图,缐立峰解释,以海水为源头,以三友集团为中心,原盐、纯碱、烧碱、氯气、有机硅、纤维、钛白粉、碳酸锂等产品生产被串联起来。
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效益突出为标准,南堡经济开发区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已形成“原盐—两碱(纯碱和烧碱)—粘胶短纤维、碳酸锂、氢氧化锂”“氯气—氯化法钛白粉、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氯化氢—有机硅及下游产品”等多条企业间的循环产业链,正朝着打造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循环基地的目标前行。